课题引领课程创新路径 素养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2025年4月24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实践探索”课题总结交流会在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成功召开。本次交流会由21世纪报社主办、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协办。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专题中心主任张广斌,21世纪报社副总编辑张海港,高等教育出版社正高级编审、首席编辑周俊华和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岩出席交流会。来自全国各地300多名初、高中英语教师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会,共同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探讨新时代英语教学创新路径,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凝聚智慧与力量。
张广斌从国家政策高度为与会者厘清了新时代教育的逻辑主线。他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这一任务的具体化。英语教学应跳出语言工具思维,在跨文化理解、思维品质塑造中厚植文化自信。这一观点引发全场共鸣,为交流会的实践分享奠定了理论基调。张广斌对课题成果予以高度评价并指出,此次课题研究的经验表明,教育科研只有扎根课堂、服务师生,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李岩在致辞中回顾了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历程。他表示,近三年来,课题组始根教学一线,以课堂为田野,以实践为犁铧,通过持续观察课堂生态、采集教学数据、提炼典型经验,努力开辟英语教学改革创新路径。课题研究成果既是全体课题组成员与一线教师智慧交融的结晶,更是对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诠释,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勇担使命、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

张海港在致辞时表示,英语学科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是文化互鉴的桥梁。此次科研专项以核心素养为纲,通过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设计思辨性学习任务,既培育学生立足本土的家国情怀,又塑造其放眼全球的格局意识。这种将语言训练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的探索,为培养新时代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胜任力的青少年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作为北京市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以“研训一体、服务教学”为宗旨,构建了“问题导向、课例引领、全员卷入”的教研模式。在课题成果交流环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主任、课题负责人李珍珠重点从研究问题、课题论证、调查研究、课堂观察、课例研究、课题总结、成果分析等方面分享了《核心素养视域下,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初中英语群文阅读的实践探究》研究过程,以“主题凝练—资源整合—任务驱动—评价反哺”的四维实践路径,展示了昌平区以研训一体化推动教学改革的创新探索。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中英语教研员、课题负责人关斯芳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内容、路径、成果等方面分享了《指向培养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及实践研究》研究历程,彰显了昌平区“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研训理念。

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初中英语教研员、课题负责人王雅煖从研究背景、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结果与分析等方面分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过程,通过“乡土资源活化—主题情境创设—跨文化对比探究”的三阶实践路径,系统构建了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来自天津津衡高级中学的高中英语教师、课题成员陈宏实则从项目概要、研究进展、部分成果、问题及应对、未来规划等方面分享了《“产出导向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课题中期汇报,通过“目标驱动—支架搭建—协同产出—多元评价”的循环教学模式,生动诠释了如何以“产出”倒逼“输入”,实现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深度融合。

在交流总结环节,中报二十一世纪教研中心总课题负责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理事高岭以《实践范式与发展路径》为题,归纳了65所课题校成员的研究范式、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问题解决策略、学生成果类型等,提炼出“问题驱动—研训一体—成果反哺”的螺旋发展模型,为课题成果的深化与推广指明方向。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但论文写作与成果提炼一直是基层教师的难点。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席编辑周俊华在专题讲座《科研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困局与破局》中,以幽默犀利的语言直击痛点:“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课堂里‘长’出来的。一线教师最宝贵的财富是实践,要学会用‘小问题’撬动‘大研究’。”他结合课题案例,从选题设计、数据整理到成果表述,为教师提供了“接地气”的科研指南。

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课题组成员围绕“核心素养落地”“跨学科融合”“教育评价改革”等话题发言交流,展开深入研讨。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本次总结交流会既是对过去三年课题研究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教育探索的启航。课题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教育创新和学术研究,打造充满活力与机遇的英语教研共同体,为推动我国基础外语课程改革,助力广大中青年教师成长作出更大贡献。